種植菸葉,在東台灣是一項已然式微的產業。菸葉、烘菸葉的繁榮景象早已不存,不過不少菸樓卻幸而保存見證這段菸草歲月,特別是在花蓮鳳林鎮上,如今還保留著堪稱全台最完整而密集的菸樓聚落,讓人前來探訪淳樸鄉鎮的懷舊風情。【陳彥豪高世安蘋果2.13.2009摘要】
徐家興菸樓
余相來菸樓的頭家嬤很喜愛花 要進入菸樓的前園 種了不少的花草 建了人就津津樂道於花草間 分享種花的樂趣 您可以感受到她對種花的成就感喔
余家菸樓是最老的一家 除了保留觀光以外 二樓還附設有喝咖啡的場所 讓遠道而來的觀光客走累了可坐下來小憩一回 真貼心喔
東部栽植菸葉的歷史,主要起於日治時期,當時吉安、壽豐、鳳林、瑞穗、玉里、富里等地皆種菸葉。菸葉的採收及烘培,乃是高度勞力的產業,逢採收期間,菸樓日夜皆不得歇息。但隨著開放菸品進口、產業變遷,如今全台各地多數菸樓已閒置荒廢或改做他用,但在花蓮鳳林,卻有些菸樓彷如浴火重生一般,經過重建修繕,再度湧現新生命。鳳林現存的菸樓,主要分布在大榮一、二村與北林三村,總數將近50棟。菸樓形式可分為廣島式與大阪式。鳳林所存多為排煙口大的大阪式菸樓,以土埆磚、稻梗等砌造而成,外觀為2層樓式建築,內部用來燻烤並儲存菸葉。雖有為數不少的菸樓已傾頹毀損,但近年亦有重修者,感覺格外顯眼。例如在一村裡,目前就重修了相鄰的徐家興菸樓、余相來菸樓;後者仍頗具古意,屋頂黑瓦上覆有一層青苔,但前者就與印象中的菸樓大不相同了,重修後覆以米色牆面,竟頗有歐式建築風采,若遊人是無意之間從台9線轉進這處聚落,應會對此地出現這般特別的房子而感到驚訝。
台灣黃色種菸葉,使用到的乾燥室種類與規格,多採日據時期所規劃的菸樓形式起建,也有加以改良。建造過程中,時有技術員指導。日式傳統菸樓中,以「大阪式菸樓」(塔樓式天窗烤菸室)的使用最廣,蔚為主流,也成為台灣產業地景中,極易辨識的一種建築。
傳統的菸樓,不管是大阪式菸樓或是廣島式菸樓,都是在日據時代,由專賣局自日本引入。兩種菸樓最大的不同點在於「氣窗」的設置。常見的大阪式菸樓,設置氣窗的位置是在本灶的正上方,形式凸出,也稱塔樓鄉、太子樓式天窗。廣島式菸樓的氣窗,直接開設於本灶的屋頂斜面上,僅稍稍凸出,天窗呈四角形。
撰文:寄籬人>2007資料來源:台灣菸業。遠足文化與故鄉出版合作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