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杏花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花,以杏花為名的杏花村遍及安徽、山西、河南、山東、吉林、江蘇各地。杏花它淡紅色的花柔美宜人,尤其開在春季,給明媚的春天,添加不過少春色。春色滿園關不住,一枝紅杏出牆來。這是生動的美麗風景。根據上述,中國人給杏花的花語是「酒的使者」及「少女的慕情、嬌羞」










講學的場所稱杏壇


中國是杏的故鄉,北方園林常見賞花兼經濟作物。中國種植杏樹的歷史久遠,莊于的書中記載著:「孔子遊乎輜惟之林,休乎杏壇之上,弟子讀書,孔子弦歌鼓瑟。」敘述了孔子在山東曲阜縣講學的情形。「杏壇」一詞,是由於該地遍植杏樹,孔子常於該處講學授課。演變至今,後人將講學的地方.稱為「杏壇」。








除了教育界將講學的地方.稱為「杏壇」外,醫界也將其自稱為「杏林」。



 





 



 



 



 


〈2013/2/26日攝於貓空〉


根據「潯陽記」的記載:三國時代,吳國有位名士名叫董奉,他是福建侯官人士,文采出眾,在家鄉頗有賢名。董奉見窮苦百姓飽受疾病之苦,於是鑽研醫學,以求濟世,他長途跋涉.一面尋求良藥,鑽研藥性,一面為人醫病。在每日辛勞趕路,爬山涉水作息無度下,受到風霜侵襲,感染了風寒氣喘。一個盛夏的午後,酷熱難當,董奉來到一棵樹下,略作休息。由於附近並無人家,飢渴難耐的董奉          於是摘下樹上黃澄澄的果實,藉以充飢。吃光了十幾枚成熟的果實之後,董奉突然發現胸口不再發悶,喘息也輕了,他相信是果實的功效,可是樹上只剩下一些未成熟的青果,仍覺飢餓的他,只好撿拾地上腐爛果實中的果仁吞食。過了一陣子之後,他發現咳嗽減輕了。深諳醫學的董奉,很快就明白這種果實與果仁,是治療哮喘和咳嗽的良藥。


董奉環視四周,發現此處山勢雄偉秀麗、氣候溫和宜人,於是在附近搭建茅屋住了下來。他採摘果實、敲碎果核取出果仁,每天到山下替人治病,一遇到咳嗽的患者,就給他吃果仁,如果還有氣喘就搭配曬乾的樹葉服用,很快地,這些病人都痊癒了。一傳十、十傳百,病人都自動上山來給董奉看病。董奉為這些窮人治病不收錢,只要求患者負責吃剩的果核種植管理,以便能有更多的果實、果仁可以冶病。


 不多久,這些果樹被栽植成林,由於人們認寫這種果實能夠治病,是醫者與病家的福氣,幸運的人才能遇上.於是稱這種樹為幸樹,後依中國人命名之習性,以果實能入口,而改幸樹為「杏樹」。為了紀念董奉發現杏樹及利用果實、果仁治病的德行,於是有了「春滿杏林」的說辭,至今仍然是用來稱頌醫生的成語。


 



杏花神是楊貴妃


豐腴的美人楊貴妃,回眸一笑百媚生、六宮粉黛無顏色。死後,唐明皇仍不死心上窮碧落下黄泉地到處尋找。她被稱為杏花神。


中國民間的傳說,二月(中國農曆,大約是陽曆三月)杏花神是楊貴妃,楊貴妃的嬌美可由詩人白居易長恨歌的「回眸一笑百媚生」、「六宮粉黛無顏色」看出,她原是一個民間女子,後來被一位官吏收為義女,带到長安,做了唐玄宗第八個兒子的妃子,後來為唐玄宗霸佔為自己的妃子封為貴妃,安祿山造反叛亂,玄宗皇帝帶著她出奔四川,走到馬嵬坡,當龍武將軍陳玄禮軍隊,重重包圍玄宗行宮時,他們以楊貴妃和其從兄楊國忠亂國為由,先殺楊國忠,再要求玄宗賜楊貴妃自縊。可憐一代艷姬,年僅卅八歲就這樣吊死在路祠旁邊的杏樹上。等到安祿山之亂平定以後,玄宗皇帝趕來準備為她移葬時,楊貴妃已經是只剩一堆白骨,留下迎風招展的一顆開滿杏花的樹了!


玄宗回官以後,曾令道士「上窮碧落下黄泉」地去尋找楊貴妃的魂魄,可是死始終找不到,從此楊貴妃成為杏花的花神。


桃紅、李白,不及杏花的風雅幽美


宋代诗人王禹偁認為品格高雅的白杏較諸桃李更勝一籌,寫了如下的詩,表示桃之緻紅、李之純白,尚不及杏花的風雅幽美。


「桃紅李白欲爭春,素態嬌姿兩未勻,日暮牆頭試回首.不施朱粉是東鄰。」


 


〈本文取自網路.謝謝〉


 


 


 


 


 



 


 




 



 



 



 


 


 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飄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